资质荣誉
联系我们

端午景物_绍兴网

发表时间: 2023-12-12 来源:资质荣誉

  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艾叶、佩香囊……了解的气氛和典礼感正在扑面而来。年代在变,端午的习俗,千百年来却一向撒播,它们是我国人思念前辈、请求健康、期盼团圆的夸姣表达,饱含着家国情怀与习俗兴趣。

  绍兴传统的端午景物和习俗见识深沉。那么,是哪一缕粽香,勾起关于韶光的甜美味道?是哪一片匠心,织造祈盼平缓健康的朴素情怀?是怎样的诗意,送出一份夸姣的祝愿?

  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耕耘的历书《夏小正》载:“此日蓄药,以蠲除毒气。”在古人心目中,五月是恶月,是“五毒”(有多种说法,一般指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和蟾蜍)昂首之时,绍兴称为“五荒(慌)六月”。

  周作人有这样一首诗:“端午须当吃五黄,枇杷石首得新尝。黄瓜好配黄梅子,更有雄黄烧酒香。”诗中的“五黄”是:枇杷、黄鱼(石首)、黄瓜、黄梅、雄黄酒。绍兴习俗中,为了驱除“五毒”,端午节“五黄”不能少。其实,带“黄”字的食物还有许多,如咸蛋的蛋黄、黄鳝、黄花菜等,现在吃“五黄”的灵活性极大,能够精确的经过自己的喜好替换。

  粽子是端午饮食中必不可少的。绍兴习俗文化研讨专家裘士雄说,晋周处《风土记》载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。”黍,黍米,又名黄黍米,有黏性,产于北方。南边改用糯米。角,由于锥尖如角,故名。为什么又称“粽子”?有专家说因其尖角恰如棕榈叶心,《本草纲目》即这样解说。粽子还有许多名字,陆游诗中有“白白糍棕美,青青米果新”。这儿“糍粽”“米果”也都是指“粽子”,大约指绍兴最一般的“白米粽”。青竹叶,白米粽,字面就有一种新鲜之感。

  听说,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有关。其实,粽子的发生年代比屈原的年代早。相关文献记载,其时的人们把糯米饭捏成团,一是供自己食用,别的则是用来祭祀河神。

  现在,粽子已一步步演化成了现在的形状,口味也有了各种改变,吃粽子的含义也从祭祀河神变成了标志团圆。裘士雄以为,我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含义,其本质在于一家团圆,端午相同如此,比方粽子也可视为“饭团”,涵义团圆。

  除了“五黄”、粽子,端午节还吃什么?裘士雄说,端午时节,绍兴人有吃苋菜、枇杷、荷包蛋等习俗。

  正如古诗所云:“端阳时节碌忙人,剥粽蘸糖当早茶。苋菜落油和片粉,面筋捣蒜拌黄瓜。一方白肉连皮啖,两尾黄鱼带鳔叉。烧酒醉来何物解?大江桥下买枇杷。”

  吃苋菜,听说能够避痧气;吃荷包蛋,相传不会因淋冷雨而抱病,其实是弥补养分增强抵抗力。

  在诸暨,端午节还要吃端午鸡蛋、绿豆糕、麦吊。麦吊又称麦鸟、麦花,是一种用面粉炸制的食物,具体做法是把面粉揉成一块,在两边剪成细条状,一条一条搭上去,之后再油炸。现在,端午时节走亲访友一般都要送上一盒绿豆糕,绿豆糕是一种十分可口的甜品,以豆沙馅、蛋黄馅居多。而邻里之间一般会赠送些端午鸡蛋,鸡蛋的种类也许多,有茶叶蛋、煮鸡蛋、红鸡蛋等。

  我国的传统是七夕吃“巧果”,但是绍兴人总是在端午节吃“巧果”。旧时,每到阴历五月,是小麦丰盈的时节,所以就撒播下来做巧果、吃巧果的习俗。人们先用面粉做成薄薄的一片,再用刀在中心划出一道痕,然后扭几圈在油里走一遍,就成了我们都喜爱吃的巧果。

  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项严重传统活动。裘士雄和记者说,在古代赛龙舟出于祭祀意图,如留念爱国诗人屈原,也有说是留念伍子胥、曹娥父曹盱等的,但以现代人的观念来说,它是一项体育赛事,参与性强,气氛火热,除了比速度,还能够比扮演技巧,有很强的观赏性。

  龙舟,绍兴称为“泥鳅龙船”,因船身细长得名。旧时考究纹饰,前面龙头昂扬,后边龙尾卷起,通体绘鳞甲、花草。离岸动身时,一人在后掌舵,一人前头擂鼓,划手16人,两边参半,一齐用力,奋勇当先,以先到结尾为优胜。扮演技巧如立蜻蜓、踏船翻等,络绎往来于村庄遍地。这种活动早年多由村社发起安排,有的社庙中至今还保存有旧的龙舟。划龙舟的一起,端午节还时兴各项文艺文娱,如舞龙舞狮、打球斗草及赛会等。

  追溯绍兴龙舟竞渡的根由,有当地志书记载“竞渡起自越王勾践”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更有“稽山何巍巍,浙江水汤汤……空巷看竞渡”等吟咏。翻阅古籍,有关龙舟竞渡的载述,举目皆是。

  裘士雄说,绍兴是典型的水乡泽国,河道纵横,江湖棋布,这是大自然赐给绍兴人的极好的赛龙舟场所。龙,被绍兴人视为崇高的吉祥物,人们乐于敬奉它,或用它来装修、避凶。在舟船前头雕琢龙头,或许还寄寓着保佑人们行船安全的祈愿。清代寅谷观看龙舟竞渡后,作竹枝词,提到还有人犒赏美酒:“重午轻桡逐胜游,尖尖龙尾接龙头。水嬉别作凌波舞,赢得葛蒲酒满舟。”

  正如绍兴的迎神赛会有陆会与水会之分,水会又有白天与夜晚之别,历史上绍兴的龙舟竞渡不仅在白天举办,还有安排在夜晚的。清代谢阶树所作的竹枝词这样描绘:“蒲龙艾虎挂窗前,竞渡本年胜从前。几部笙歌闻沸水,彩灯齐斗夜龙船。”

  裘士雄说,谢氏在词尾注道:“竞渡,近来多以夜,灯彩夺日,笙歌沸水,亦大观也。”现代人虽未能躬逢盛会,但可彻底想见,它未必是以抢速度、争榜首为仅有意图,而是使用暮色,充沛的发挥灯火等效果,将文化文娱和体育活动严密结合起来,扮演“童子拜观音”“鲤鱼跳龙门”“叠罗汉”等船上或水中技艺,或在舟船上搭棚,四周披红挂绿,张灯结彩,舟船上扮演《白蛇传》《水泊梁山》《八仙过海》《三国演义》等戏文故事。

  在舟船的行进中,由丝管弦乐配乐,艺人们或扮演,或歌唱,和风吹过,格外动听。此时此刻,水面成了灯彩的国际、欢喜的国际、欢腾的国际。

 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在绍兴马山、瓜渚湖、皋埠等地常常举办龙舟竞赛,绍兴龙舟队也常到杭州、成都等地参与全省、全国和国际性龙舟竞赛,常常是载誉归来。

  绍兴端午旧俗还要给孩提系五色丝(称“龟龄缕”),明万历《绍兴府志》载:“端午日以角黍馈遗,设蒲觞磨雄黄饮之,仍悬艾叶。女子或以兰作虎,小儿则丝绳系臂,缀绣符箓。其日多忌讳,采药合药者率所以日。”明清时期,越人在端午节以丝绳系臂的习俗较为盛行。东汉应劭《习俗通义》记丝绳五色为续命缕,意图是避兵、鬼,不染瘟疫以延伸寿数。

  这五色丝是由白、红、黑、黄、青(蓝)的粗丝线搓成五颜六色线绳,一是代表金、火、水、土、木五行;二也标志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神力,如此佩戴为了祈愿祛病强身、健康长寿。

  要说端午节的绍兴奇风异俗的话,上府山看“蜒蚰螺”恐是其特有的。裘士雄说,绍兴旧时素有“箔半城”之称。端午节中餐,循例由锡箔作坊坊主设酒席招待,下午则停业。箔工们酒足饭饱,醉醺醺地涌向府山。他们袒胸露背,躺卧在山坡上,从山下望去,宛如蜗牛之弯曲,许多猎奇的市民,特别是好动的青少年竞相去看这一怪现状。这一天下午,一般市民若遇熟人,无不以“上府山看‘蜓蚰螺’与否”相询。事虽有失美观、文明,但人们觉得是奇趣。不过,此俗也跟着社会发展渐渐消亡。

  曩昔,端午节绍兴城乡必演《白蛇传》,如端午不看此戏,人们大有没过端午节之感。现在,不少市民仍是会观看《白蛇传》的戏剧电视。

  裘士雄说,在古代民间,五月俗称恶月,天气炎热便简单繁殖病虫害和疾病。因此在端午时节,民间喜爱用草药沐浴,以防暑湿和一些皮肤病。至于在门边悬挂艾草和菖蒲,则因艾草被以为有辟邪和招百福之用;菖蒲的叶片含有挥发性香油,能提神通窍、杀虫灭菌。

  旧时,我们小户均悬钟馗或姜太公像,截菖蒲为剑,与艾叶遍插门前床旁,并朱书“姜太公在此,百无忌讳,诸邪逃避”“五月五日天中节,赤口白舌尽消除”“艾叶为旗,招四时之吉庆;菖蒲作剑,斩八方之妖魔”等纸条分贴于门窗、墙面。

  习俗学者以为,端午节来源于古越人的图腾祭祀,插艾蒲,饮雄黄,挂香囊,禳灾异,辟邪祛恶,都是公共卫生的原始防疫方法。

  佩香囊相同寄托着人们祛病除灾的夸姣期盼。端午节佩戴的香囊,一般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效果的中草药,有幽香、驱虫、避瘟、防病的成效。

  《绍兴习俗风情》记载,绍兴传统民间香囊多为自做自用,相互比美,相互沟通和赏识。曩昔每到端午节前,婆婆与媳妇、姑娘(未嫁女儿)为全家人缝制香囊,各家形制迥然不同。很常见的是:憨朴的山君、丰满的心桃(俗称鸡心)、嬉笑的狮子以及十二生肖、双鱼、小娃娃、葫芦,有的还绣上或画上“五毒”等,五光十色,眼花缭乱。这些都寄托了辟邪消灾、保人健康的涵义。绍兴的医务工作者,曾在20世纪50年代,用装有中药的“香袋”作防备伤风的实验,证明有防病保健效果。

  今日,香囊,作为传统民间习俗工艺品,造型特别,佩戴便利,人们有的把它挂在腰间,有的挂在书房,有的挂在案头,有的挂在轿车驾驶室上方,芳香四溢中,既装修了环境,也寄寓了乡情。